在全球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,GPU(圖形處理單元)已經成為各大AI公司開發大模型的核心硬件。然而,近期GPU的供應緊張問題愈發嚴重。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公開場合表示,目前市場上GPU的需求量遠超供應量,導致價格持續上漲。據報道,在eBay上,NVIDIA的H100 GPU價格已經高達4.5萬美元(約32.3萬元人民幣),相比今年4月份的4萬美元漲幅超過10%,且貨源顯著減少。
GPU短缺不僅對科技巨頭帶來了挑戰,甚至影響了云計算業務的增長。微軟在年報中向投資者警告,若持續無法獲得所需的GPU,可能導致業務中斷。而AMD也表示將在年底前推出新產品,以期在市場中與NVIDIA抗衡。AMD首席執行官蘇姿豐表示,盡管面臨挑戰,客戶對其AI解決方案的興趣依然濃厚,公司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。
隨著GPU價格不斷上漲,其作為“硬通貨”的地位日益凸顯,甚至成為一些創業企業進行抵押融資的新興工具。這種融資方式不僅彰顯了GPU在資本密集型AI“競賽”中的重要性,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。在當前經濟環境下,這種融資模式為企業提供了一個創新的財務解決方案,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資金壓力,繼續推進技術開發。
從全球GPU產業鏈來看,主要廠商集中在美國、歐洲、日本和韓國。NVIDIA和AMD幾乎壟斷了獨立GPU芯片市場,而英特爾和AMD則在集成GPU芯片市場占據主導地位。在設備、材料及EDA/IP等環節,主要由美國、日本和歐洲企業主導。臺積電和三星則在制造環節處于領先地位,而在封測環節,中國(包括臺灣和大陸地區)和美國企業占據重要地位。
美國憑借NVIDIA、AMD、英特爾三巨頭主導全球GPU芯片研發。歐盟、日本、韓國緊隨其后,依靠先進的芯片設備制造技術和半導體材料研發技術,搶占市場份額。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努力追趕,盡管當前仍處于追趕階段,但其在全球GPU市場中的地位日益提升。
近年來,英偉達和AMD在獨立GPU芯片市場基本包攬了市場份額,而英特爾所占比例較小。未來,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的不斷發展,全球GPU產業鏈的競爭將更加激烈。
面對日益嚴峻的GPU短缺問題,企業需不斷探索新的應對策略。利用GPU進行抵押融資不僅是應對短缺的一種創新手段,也反映了AI硬件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。未來,隨著更多企業加入這一領域,全球GPU市場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。
對于在GPU短缺中尋求突破口的企業來說,靈活的融資策略和對新技術的持續投入將成為制勝的關鍵。我們相信,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創新發展,GPU產業將迎來更加繁榮的明天。